观照明“年代戏” 看中国历史变迁
提起烧煤油的“马灯”,想必不会有人感觉陌生。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初原始照明的真实写照,在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还没有普及中国的时候,“马灯”曾经风靡一时,留下许多温馨的照明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马灯”是农村照明的主导,不论是夜晚来了客人掌灯夜谈还是风雪夜归人提灯问路,“马灯”都以光明使者的身份温暖着多少夜暗无眠的静寂之心。随着电灯的逐渐普及,农村的“马灯”开始成为一种记忆,电灯也开始由陌生的“吹不灭的灯”变成身边的寻常事物。78岁的徐树增老人是河南新乡供电公司一名退休职工。回忆起当年,徐树增深有感触地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时候,电灯是稀罕物。当时,从县区农村调进我们单位一批人。一次,我去找其中的一个人办事。当我走到他的办公室时,看见他聚精会神地盯着亮着的灯泡,随后,使劲儿吹了一下,稍停,又鼓足劲儿吹一下。当时,我感到很纳闷,他究竟在干什么?看见我进来,对方满脸疑惑地问了我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这个灯我怎么吹不灭啊?’”。
清光绪五年四月初八 (1879年5月28日),,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浦(J. D. Bishop)在境内乍浦路一幢仓库里,以10马力(7.46千瓦)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发电,点燃碳极弧光灯,由此,宣告电灯在中国开始投入使用,据说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对于长时期相对封闭落后的中国来说,电灯的广泛应用无疑是对家居照明状况极大的促进。
六七十年代:台灯是奢侈品
台灯进入中国的家庭是在上世纪60年代,而这一时期的台灯对于大多数人家来说都属于奢侈品,即便是城市家庭也很少有人能够花大价钱为孩子买一盏台灯,所以晚上匍匐在带有灯罩、发着暖黄灯光的白炽灯下写作业的经历成为了这个年代孩子最深刻的记忆。69岁的崔曼平老人的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家里已经用上电灯,虽然全家只有一个电灯。崔曼平回忆道:“大约是在1965年,我们家买了一个台灯。有的邻居来我家串门,看到桌上的台灯,像发现什么稀奇物似的,左看看右瞅瞅。现在,即使是幼儿园的小孩子,也知道台灯。”
八十年代:15瓦的白炽灯
80年代的白炽灯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各种瓦数的电灯泡在各处百货商店也都能见到。即便是在农村,一些大户人家门前亮着的上百瓦的电灯泡也成为一种体面和时髦。但是大部分的家庭使用的还是15瓦的白炽灯,因为这个时期的电费还比较贵,使用15瓦的白炽灯既节省又实用。今年74岁的福建省大田县上京镇梅林村村民田利光回忆起家里照明的历程说:“直到六十年代未,公社要给村里牵电线了。这个特大喜讯让村里所有的人都欣喜异常。到了晚上,灯亮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灯下,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而此时,中国的大中城市照明产业已经在民用和建筑灯具方面有了飞速的突破,无论是技术还是外观设计上,都开始出现花样繁多的灯饰灯具等照明产品,极大地改善了国内的城市照明系统和照明环境。
九十年代:节能灯、花灯进入生活
节能灯和花灯等这些家居照明产品在国内市场逐渐流行起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白炽灯自身的一些功能缺陷需要节能灯的出现来进行家居照明需求和市场需求空白的弥补。在节能灯还不是很普及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节能灯的王安怀着好奇心买了盏节能灯回家,但给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价格要比普通的白炽灯贵很多。90年代,中国节能灯在中国已经开始发展,但是消费者认知程度很低。
灯饰设计的五彩斑斓也真正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对灯具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外观、色彩与材料完美结合,对市场的洞察力也相当敏锐。而到现在,节能灯和花灯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已经随处可见。到90年代末,中国照明行业国内销售总额已达450亿元规模。
新千年:我有一盏LED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照明产品也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革新过程。“用了几个月了,那是相当的省电。就是价格贵了点。”李孝云对自己购买的LED台灯相当得意,他觉得自己走在了时尚的前列。这盏LED台灯一共有10个灯珠,每个灯珠只有0.1瓦,加起来一共才一瓦。“要是能把价格降下来,再多一些日常灯具的款式,那就更好了。”李孝云如此说。
进入21世纪,LED照明产品以其节能环保的先天优势开始迅速发展起来。2009年,国家“十城万盏”计划正式推出,政策对LED产品运用的支持已经相当明确。但是,受限于技术及制造成本等因素,LED产品距离大范围走进普通百姓家庭仍有一段距离。但是,照明行业人士普遍认为,LED必定成为今后行业发展的趋势。
这六个十年国内家居照明状况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从煤油灯到现在受智能系统控制的LED灯具,是科技和创新改变了中国的“亮度”,让城市更流光溢彩,让乡村更靓丽动人。